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正处于转型发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加速期,日渐成为江苏新晋“明星城市”。今年9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徐州调研时强调,徐州人口多,城乡区域协调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比较重,要紧扣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系统推动转型发展,持续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充分彰显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优势。这也为徐州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在20天后的市第十三次*代会上,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进一步明确了城市5年“小目标”,即: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矢志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跻身“万亿俱乐部”,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勾勒5年蓝图的背后,徐州的发展着力点到底在哪?
破题“产业强市”建设
产业强则城市兴、百姓富,建设产业强市是徐州决胜未来的根本所在。
“十三五”期间,徐州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等核心指标实现五年翻番,GDP连跨亿元、亿元两个台阶。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家企业压减至36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日益崛起。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庄兆林在*代会报告中强调,要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等方面发力突破,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代会结束后,徐州市**代表团第一站考察学习便是赴苏南三市。经梳理公开报道可以发现,两日辗转三市,出现“产业”“转型”“平台”这三个词的频率最高,也是此次考察之行的主题。10月11日,庄兆林主持召开赴苏锡常考察学习座谈会。他指出,学习苏锡常的发展经验决不能照搬照抄、简单模仿,重点学习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境界、久久为功的定力、“专准实快”的能力、求真务实的作风。
“要对标苏锡常,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短板。”庄兆林特别强调。如何弥补这个差距短板?他提出“五抓产业”,破题“建设产业强市”:
深入解放思想抓产业。认真学习苏锡常发展的思路理念、路径办法,学习苏锡常干部的作风能力、精神状态,把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坚持矢志不渝抓产业。做到谋深抓实、久久为功,始终保持抓产业特别是抓制造业的坚强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个目标干到底。
强化创新驱动抓产业。突出抓好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创建,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快创新平台招引,为徐州未来发展蓄势增能。
做强板块支撑抓产业。借鉴苏锡常县域经济发展经验,转变发展理念,找准路径办法,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抓产业。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发自内心尊重企业家,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不断推动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取得新成效。
10月11日,庄兆林主持召开赴苏锡常考察学习座谈会
有了目标和标杆,产业强市方能实实在在成为徐州的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然而放大视野来看,建设更高能级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更大的优势所在。只有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发展能级、增创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响应国家区域战略,淮海经济区“起飞”
三年前,国务院明确了徐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在*代会上,庄兆林指出,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众所周知,淮海经济区的提法由来已久。经过十多年艰难而持续的转型,当好“区域中心”,徐州有基础,有条件。
在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八市(依据国务院《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10个城市)中,徐州的经济总量最大,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大幅领先区域内其他城市。同时,徐州还以地级城市的容量,拥有排名全国第四位的高铁线路,拥有超过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规模,拥有位居江苏省前列的医疗资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淮海经济区首位······这些都让徐州城市辐射力持续增强。
徐州主*者深知,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绝不是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而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对这一定位的布局规划,*代会报告用了专门段落来阐述。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积极构建“东联、西进、南拓、北改、中优”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提高县域城镇化率,形成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推进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形成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1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旅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建美丽新淮海;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合作。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全市一盘棋。今年7月,庄兆林刚履新徐州市委书记,就密集调研了徐州鼓楼区、沛县、邳州市等13个板块,并给出了13个发展定位:
丰县要争做全市跨越发展的标兵;
沛县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当好排头、走在前列;
淮海国际港务区要强势起步、加速提升、跨越发展;
睢宁县要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力加速、提质增效”;
徐州经开区要全力当好园区发展排头兵,提升对全市发展贡献度;
铜山区要努力建设“产业更高端、城乡更协调、民生更幸福、干部更过硬”的江苏强区;
贾汪区要争当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排头兵;
新沂市要对标对表、争先进位,全力打造徐州工业第一县;
邳州市要向苏南看和苏中比,全市当排头、全省争进位;
鼓楼、云龙、泉山三个主城区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要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
这既是徐州主*者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各自实际,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各板块为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行动指南。
蓝图已绘就,逐梦惟有笃行。徐州这座百年名城,正站在江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站在新起点上,扬帆起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