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山西芮城县,从军三十年来天天皆有“铁马冰河入梦来,万里赴戎思故乡”,而今转业回到了地方日日都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我最想念的还是老家门口的那条*河,那流淌在血液中浑浊的底色和内心里奔腾的洪流。天地悠悠岁月有痕,*水之上天上来。我们出门在外的每一个炎*子孙,心中都有一条思念中的*河情结,与现实中的*河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伟大的母亲河,升华为一种境界心中永远的“中华民族母亲河”。*河,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五大河。我家就住在*河“几”字型的拐弯处,一个叫做风陵渡的地方。*河是*,故土是根。人类与河流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因为她的多姿多彩、奔腾不息,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这条河泥沙俱下却是我的祖先世代生存、繁衍生息。没有另一条河比*河拥有更多的泥沙,如果用这些泥沙筑一道一米高的墙,可以绕赤道二十七圈。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浑浊的*河水从来就没有清透过、断流过,尽管我们村从*河岸边迁移到了移民新村。雨季来临,河水泛滥。暴风雨在*土高原柔软的沙土地上凿搓出一条条裂缝和山峡,造就了大自然的壮美奇观;稀疏的*土地上鲜有植物,如果有大暴雨持续倾泻,就会将表层的泥土冲散,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都是如此,甚至流失四千吨泥土流进*河,一条条活动的泥浆流,往往让沿岸的百姓叫苦连天,民不聊生。民以食为天,世世代代生活在*土高原的父辈们,依然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在陡峭的悬崖边开垦梯田,种植玉米、小麦和马铃薯,既养活了自己,还可以防止暴风雨过度冲刷泥土造成泥石流的灾害。祖辈们真是聪明。我家最初住的是冬暖夏凉的窑洞,而表姐家住的却是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下沉式窑洞,还被称为中国最神奇的村庄之一,那是母亲出生的地方,多少年过去了,一切都成了回忆。*河流经风陵渡段,因为渭河、泾河、北洛河几条支流的汇入,水势浩大,水流平缓,河道反而相对稳定。河对面的潼关城虽也经多次迁徙,却是步步向东。风陵渡公路大桥飞架南北,铁路大桥列车隆隆。“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短短几句话,道尽了风陵渡的山河形胜。风陵渡因风后而得名,至今,距风陵渡不过两公里远的赵村旁仍有风后陵(又称风陵堆),我的高中生活在这里渡过。忘不了的是曾经相处的难兄难弟,教育我知识和做人的老师、房东。这是个与*河相伴而生的村子,距离我们村子不远,有七公里多一点,骑自行车需要半个多小时,留下了我的春夏秋冬。直到现在,还存有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从黑发走到白发的朋友,是*河赠与我的“知己”。作者任志民山西芮城人曾是一名军人现就职于天津市西青区*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