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沂党史注活力浇开振兴花
TUhjnbcbe - 2025/4/8 23:13:00

中国江苏网8月11日徐州讯(记者彭颂珂通讯员赵娣戴子松)搭建“科技小院”、创立“乡践学院”、设立“研究院”……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沂把红色精神注入乡村这片沃土,以科技助农、人才兴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牵引性抓手,让乡村振兴“花”开更艳。

“科技小院”谋兴农之道

初秋时节,走进新沂市合沟镇青石桥村,绿油油的稻田里,一只只小鸭子正在田间游走嬉戏。“这是稻鸭混养模式,我们按照科技小院技术人员的指导,这50亩水稻共投放了多只鸭子,这一时期是水稻和鸭子共生最为合适的时间段。水稻在地下,依靠鸭子在田间游走,搅动泥水,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农户杨明兴告诉记者。

杨明兴口中的“科技小院”,正是合沟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的实事之一。

位于新沂市西北部的合沟镇地势平坦,主要种植稻麦等大田作物,经济效益不高。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怎样将“地里刨食”变为“地里刨金”,近年来该地一直在探索中。年5月,合沟镇在南京农业大学技术支撑下,转型“稻鸭混养”种植模式,发展绿色稻米、生态水产。

稻田综合种养,看似简单,其实是门大学问。而如何能在农户中进行科学引导规模化推广,这便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常态化从旁指导。

为此,合沟镇党委政府对接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郭世伟教授,在该镇搭建“科技小院”,打造“嵌入式”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科技小院主要以南京农业大学-新沂稻米产业研究院为依托,以企业为支撑,农科研究生和农业技术人员驻扎指导,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传授方式,采取“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农技推广模式,让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

有了“科技小院”的助力,合沟的稻田综合种养已经扩展到超亩,走出了一条科研助农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乡践学院”开辟现代农业之路

高流镇老范村是远近闻名的水蜜桃种植基地,水蜜桃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虽然种植有规模,但是品牌、销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6月,老范村成立了“沙墩湖乡践学院”,这里不仅展示水蜜桃等农产品,还是一个微型的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村电商服务中心。

在水蜜桃即将上市前,刚成立的乡践学院组织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向桃农们讲授病虫草害管控等知识,帮助农户降低次果劣果基数,提升高品质果比例。

塑造市场品牌力是乡践学院涉足产品管理培训的主要一环,学院为重点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进行资质申报、商标注册,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当地独有的水蜜桃品牌,助力老范村水蜜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乡践学院还为老范村引入了水蜜桃销售的线上模式,通过电商平台联系物流一体化运作,借助专门物流通道、特快专车、宅急送等多种方式,打通物流配送的“最后一百米”,真正引领水蜜桃产业从低端种植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沙墩湖乡践学院经常会请专家教授来为村民们传授水蜜桃种植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线上线下齐上阵,把我们的水蜜桃等农产品热销全国,同时带动老范村走出一条由‘卖产品’向‘卖风景’转变的农旅融合之路。”高流镇副镇长马斌笑着说道。

“人才下乡”助产业提质增效

以葡萄种植业闻名的阿湖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葡萄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形成了以桃岭村、阿湖村两大片区为核心的万亩葡萄产业园。

近年来,阿湖镇的葡萄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产出的葡萄品质、串型、口感等逐渐达不到市场要求,价格上不去,葡萄种植户经营风险逐渐增大。

恰逢“三乡工程”落地实施,阿湖镇借助“人才下乡”政策支持,在农业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对接南京农业大学,双方共同建立新沂葡萄产业研究院,通过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为葡萄种植注入人才、科技力量,助推阿湖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沂葡萄产业研究院集技术研发、成果示范与推广、技术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先后招引高学历农业人才2名、葡萄种植示范基地技术顾问1名,吸纳参与项目研发专家10名。

由葡萄产业研究院牵头打造的葡萄示范基地占地亩,引进蜜光、美人指、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甜蜜蓝宝石等8个葡萄新品种。按“阳光玫瑰”葡萄市场平均价格15元每斤进行测算,年初次挂果的葡萄示范基地亩均效益将超3万元。

在科技人才的带动下,阿湖镇已有葡萄种植大户余户,直接从业人员达多人。借助专家的技术指导,葡萄种植户亩均收益由原来的0元,上升到每亩元左右,亩均增收元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超过60万元。

葡萄产业研究院平台、人才、科技这三颗“明珠”,正在照亮阿湖的“致富之路”。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沂党史注活力浇开振兴花